「情節」與「情緒」哪樣更重要?兩者在小說呈現上有何差異?想IP化、影視化該怎麼做?

「情節」與「情緒」哪樣更重要?

如果我說兩樣都重要,大概會覺得我在講廢話。然而,就算是因為「目的」不同,兩者的比重有差異,但兩者都至少要達到一定程度的標準才有條件成為好小說或好故事

也就是說,你不能只是「情節」超強但故事完全沒有「情緒」,某程度上「情緒」是人性的表現,讀者、觀眾喜歡看的其實是人性。
哪怕是動物紀錄片,欠缺人性的片段,無法讓觀眾產生情緒(感受)的話,都是非常糟糕的。

同理,要是你只有「情緒」很強,而完全沒有「情節」,因為沒有故事的架構與骨幹作為支撐,就會像一堆華麗詞藻堆疊在一起,卻空有聽君一席話,如聽一席話的廢話之感。

所以,「情節」與「情緒」都很重要。不過,如果你這兩項已達到一定基準,你只要擅長其中一項,把其中一項發揮到極致就可以。當然,都很強那就是無敵了。

✦✦✦✦✦✦✦✦✦✦

到底「情節」與「情緒」有什麼分別呢?

像新詩,通常就是「情緒」遠多於「情節」的文學代表。

情節 (Plot)

情節是故事的骨幹,它由一連串事件組成,用作推動故事的進展
情節著重於「發生了什麼」,是故事非常重要的框架。

例子:一名偵探收到命案報告,開始調查嫌疑人,經歷追捕,最終揭露真相。

情節重點:偵探如何收集證據、與嫌疑人對峙、推理過程及結局。

情緒 (Emotion)

情緒是角色內在的反應或感受,它影響著角色的行動,也肩負起使讀者產生共鳴的重擔。
情緒是故事的內在驅動力,妥善使用可塑造角色深度並讓故事更具感染力。

例子:偵探收到命案報告時,感到壓力與不安;調查過程中,面對不公或謊言,他感到憤怒;破解真相後,或許會感到愧疚,因為他揭開的秘密可能破壞了一個家庭。

情緒重點:偵探在每個情節中的心理掙扎、情感起伏,讓讀者體會他的內心世界。

「情節」解釋故事發生了什麼,而「情緒」呈現角色的感受和反應。
之所以「情節」與「情緒」都很重要,因為它們是緊密相連的,情節推動故事進行,而情緒為情節注入生命,讓讀者與角色產生連結。

情節與情緒結合的例子:

偵探追捕嫌疑人的過程(情節)中,他回想起失敗的過往案件,對於可能再次失敗而感到深深的恐懼與自責(情緒)。

✦✦✦✦✦✦✦✦✦✦

「情節」與「情緒」在小說呈現上有何差異?

這邊我以「偵探發現自己被兇手騙了,竟讓兇手在自己眼前逃走,而感到憤怒」作為命題,分別示範「情節」和「情緒」應該怎麼寫。

情節例子:

偵探緊盯著桌上的證物,突然意識到一個關鍵細節被忽略了。
他猛地抬頭,但眼前的房間早已變得空蕩蕩的。窗戶大開,窗簾在夜風中搖晃,他意識到一切已經晚了。
剛才和他對話的「證人」竟然是兇手!儘管他立刻衝到窗邊,可樓下的巷子裡只剩下一抹遠去的背影。
「混蛋!」他低吼一聲,一拳打在牆上,深深吸了幾口氣。
聞聲而至的助理跑到他身旁,緊張地問:「怎麼了?偵探,你還好嗎?」
偵探把一旁的椅子踹翻,再抓起助理衣領大吼道:「去查剛才那個證人的底細,聯繫警方追捕他!」
「什、什麼?為什麼要——」
「他就是真兇!」偵探忿恨地把助理推開,轉身就往兇手剛剛逃走的方向追過去,試圖要抓住什麼線索。

情節寫法重點在於描述事件的發生順序,以外外在行動,讓讀者了解「發生了什麼」。
所以這段例子的描寫重點放在「事件的進展」,到底兇手是如何逃脫,偵探又作出什麼反應的情節行動。

情緒例子:

偵探愣立在原地,腦海裡一片空白,直到冷風吹動窗簾才驟然清醒。
剛才那人,明明就在他眼前微笑著說話,現在卻只留下一扇未關的窗戶和遺落的菸蒂。
後知後覺的他,胸口頓覺一陣抽痛,憤怒像滾燙的岩漿涌上心頭,幾乎要從喉嚨裡咆哮出來。
他狠狠握緊拳頭,卻只能感覺到自己無能為力的羞恥與自責。
難以置信,他竟然眼睜睜讓兇手逃脫,枉他一世英名卻被兇手當猴子耍了。
他的思緒像被扯斷的繩索,紊亂又急躁。怒火灼燒著他,如像一頭被觸怒的野獸,無法保持冷靜。
一時之間,房間裡的氣氛像炸藥桶一樣,隨時都可能引爆。

情緒寫法重點在於聚焦角色的心理狀態與感受,讓讀者進入角色內心,而達到共鳴。
所以這段例子會注重描寫偵探的心理感受,讓讀者感同身受他的憤怒與挫敗。

✦✦✦✦✦✦✦✦✦✦

想你的小說更有機會被IP化、影視化該怎麼做?

雖然「情節」與「情緒」皆很重要,但在IP化、影視化方面,當兩者達到一定程度,更重要的會是「情節」
事實上,普遍的文學獎,或部分商業小說比賽,是更看重「情緒」。
有時候,你甚至能看到一些得獎作品,可以一、兩頁內容,全部都只是在描寫「情緒」。可能表現出來讓人覺得文筆很好、文學造詣很高,也容易煽動讀者的情緒,令他們感同身受。

但問題是,「情緒」你可以洋洋灑灑寫滿幾頁內容,可拍成電影的話,可能只是一秒的鏡頭而已。
在投資方、影視方、遊戲方,或其他類型IP的負責人來說,沒什麼比「畫面感」更重要
哪怕是改編成廣播劇,廣播劇僅有聲音而沒有畫面,卻是透過音樂、對白、音效來讓聽眾能在腦海裡產生畫面感,而聲音所演繹的都是「情節」。

就剛才偵探感到憤怒的例子,「情節」的寫法沒有什麼形容,沒有使用比喻,很不「文學」,但你會發現所有都是「畫面」。
你能夠想像,鏡頭在拍一個偵探怎麼突然醒悟過來,閃回到兇手微笑說話的畫面,再切到窗戶和偵探跑來的身影。鏡頭沿偵探的視線轉移至遠方的巷弄,配合一聲「混蛋」,是拳頭打在牆上的特寫。
後面有對話和動作就更不用說,這裡面全部都是戲。
相反,「情緒」的寫法就如一幅畫,它的動作、畫面很少,很多都是一些形容、比喻和抽象的描寫,儘管很優美,可這些要轉變為視覺化呈現將非常困難。

小說想要往IP化、影視化發展,「情節」往往比「情緒」重要,但仍然有商業小說比賽是更看重「情緒」寫得好的作品,某程度上文學性也許會更佳,這大概是目前大多小說與影視接不上的其中一個問題所在。

而如果你要參加比賽,你需要參考比賽近年的得獎作品,看看到底是側重在「情節」還是「情緒」再作調整。
但要是你目標就是希望自己的小說能夠被改編,有更大機會被IP化、影視化,就要注意你的作品是否過多「情緒」而缺乏「情節」了。

最後提醒,「情節」強調畫面感,但不是有畫面就代表是好的情節,因為情節還肩負推動故事進展的責任。
如果你寫了很多畫面,可是劇情進度、角色成長、關係變化等都毫無進展,你就要思考一下那些內容是否必要?無法推進劇情的內容也許都可以刪除。

探索更多來自 琉璃星球創造館 的內容

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,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。

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