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分辨旁白視角(說書人視角)和主角視角?有限全知是什麼?第三人稱為何不適合完全上帝視角?固定視角有什麼好處?

相信有很多作者都知道,第三人稱某程度就是上帝視角,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欣賞故事的發展。大部分的影集、戲劇都是以第三人稱的角度來呈現故事,只要視角不是固定在「我」或「你」的視角,基本就是第三人稱。

但在實務上,完全的上帝視角,讓讀者知曉所有角色的所有事,甚至連他們的內心戲都全部毫無保留的話,故事就容易缺乏懸疑和張力,因為讀者什麼都已經知道了。
哪怕你並不是寫懸疑、推理故事,所有好看的故事裡,其實都需要有懸疑的部分。懸疑不只是推測誰是兇手、誰在犯案,而是在讀者心裡下鉤子,讓讀者對你的故事感到好奇,迫不及待想探究「為什麼」,接下來的故事發展又會怎麼樣。這是懸疑,也是懸念。

除了上帝視角(全知觀點),其實一般小說更常用的敘事視角,是第三人稱有限全知視角(限定角色觀點)。

✦✦✦✦✦✦✦✦✦✦

什麼是有限全知呢?

以電影來比喻,就是將鏡頭聚焦在特定角色身上,去發展故事。而鏡頭是可以切換到其他角色,可以讓觀眾知道特定角色的想法、遭遇
留意,是特定角色,並不是全部角色。通常是主角和重要的配角,又依戲分的輕重,來分配到底要側重聚焦在哪個角色的鏡頭上。
不要給配角甚至無關痛癢的角色分配過多篇幅,不然就會喧賓奪主。
而對於沒有提供視角的角色,觀眾就需要通過主角或配角的觀察,間接得知或猜測他們的遭遇、心理或動機。

舉個例子,《黑暗榮耀》的主角是宋慧喬飾演的文同珢,鏡頭理所當然會聚焦在她的過去如何被欺凌又如何發奮向上,也會交代她的內心世界,和現在打算怎麼復仇。
但作為配角的朴涎鎮和全宰寯,也擁有屬於他們的視角鏡頭,當然戲分比文同珢少,卻不妨礙觀眾去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,心理和動機。

✦✦✦✦✦✦✦✦✦✦

有限全知有什麼好處?

有限全知的好處是,讓讀者以有限的資訊慢慢拼湊故事的全貌,一點一點解開不同的懸念,可以更深入認識角色,了解角色的魅力
對作者來說,不只操作彈性大,便於塑造驚喜,還容易設計「圈套」,甚至刻意誤導讀者,從以引發故事裡的衝突、高潮和反轉。

✦✦✦✦✦✦✦✦✦✦

為什麼需要固定視角?

既然有限全知可以讓作者切換不同角色的視角,那為什麼也應該要在合理範圍內固定視角呢?
如果太隨心所欲切換視角,又或者視角切換太頻繁讀者的情緒很容易被打斷,甚至抽離。
要是筆力不足,更會令讀者疑惑,到底現在是誰的視角,究竟是誰在說話,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。

就像你看影集,你絕不會希望看到每一分鐘就切一個角色鏡頭,對話也切來切去的,還沒享受在其中,你就已經先頭暈了。

所以,我建議至少一件事要限定一個角色視角,進入到別的事件才切換視角。

有文友之前在作者群提及:「雖然我自己有個章節是幾乎兩段換一個視角,自己都覺得暈,但又想把兩個角色的內心想法都表現出來……orz」

其實最簡單的做法,就是把視角固定在A,由A去猜B的想法,可以描寫B的表情動作側面反映B的想法,A也可以就此進行試探、確認。

不過有些時候,雖然我們意圖寫有限全知,卻也會不小心寫出上帝視角才有的旁白視角,也就是說書人視角。

✦✦✦✦✦✦✦✦✦✦

如何區分旁白視角呢?

只要不是客觀事實,又不是角色心裡獨白,而是帶有作者本人觀感的句子都算旁白視角,尤其是全然知道每個人物的心思和故事發展的句子
知道人物心思倒容易理解,就是你在寫A視角的時候,好像有個說書人在旁邊把B、C、D的想法都說出來了。
但什麼是知道故事發展的句子呢?例如一些故事根本還沒發展到那個「未來」階段的預告,或故事尚未向讀者闡述某角色的「過去」卻先劇透出來。

正巧我的《死鬼萬事屋》最近出版,我先自首我也不小心寫了一點旁白視角,被責編發現揪出來了,可以跟大家分享作為例子。

以下責編指出的旁白視角問題是,前面的劇情不足以支撐這個論述:

原稿:
滿腔委屈與悲憤傾巢而出,南朵延的淚與雨水混合在一起,順著她姣好的臉龐滑下。
說南朵延倒霉,她又有點幸運,每當她走投無路的時候,總像是有貴人相助一般絕處逢生。但說她幸運嗎?每當她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時候,也總有障礙阻止她迎向美好。


修稿(把整段旁白視角刪除):
滿腔委屈與悲憤傾巢而出,南朵延的淚與雨水混合在一起,順著她姣好的臉龐滑下。

以下責編指出的旁白視角問題是,憑空冒出的旁白感(說書人跑出來說書):

原稿:
南朵延嘴唇抿成了一條線,憋著笑意,眨著一雙無辜的大眼睛,拖著長長的尾音,俯身看著白虎,「是你自己說的喔,好乖。」
從此,林正雄正式被南朵延命名為白虎,白虎也好,至少不是叫小強。


修稿(把整段旁白視角刪除):
南朵延嘴唇抿成了一條線,憋著笑意,眨著一雙無辜的大眼睛,拖著長長的尾音,俯身看著白虎,「是你自己說的喔,好乖。」

看完以上例子,相信你就大概明白什麼叫旁白視角,除非你所寫的故事,整體敘事方式都是說書人的全知視角模式,不然的話請盡量避免。